未来小说 女频言情 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
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石越

    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由网络作家“石越”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殿下,可是有什么不妥?”冯保近前问道。朱翊钧念头百转,一时没有答话。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不止物理上,也是从礼制上,将自己与廷议隔断。他知道,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充分利用“本宫德凉幼冲”的杀伤性武器了,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我不就去就山,山来就我。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大伴,不对吧,宣大不是我朝边镇?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这一声,自然传到了殿内,瞬间一静。都御史葛守礼疑...

章节试读


“殿下,可是有什么不妥?”冯保近前问道。

朱翊钧念头百转,一时没有答话。

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不止物理上,也是从礼制上,将自己与廷议隔断。

他知道,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

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

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充分利用“本宫德凉幼冲”的杀伤性武器了,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

我不就去就山,山来就我。

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大伴,不对吧,宣大不是我朝边镇?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

这一声,自然传到了殿内,瞬间一静。

都御史葛守礼疑惑的神色恍然大悟,这才后知后觉。

兵部尚书杨博当即颜色大变!

此事能品咂出个中意味的大臣,都不会这样戳破这层面子功夫。

为什么?因为一旦戳破,宣大是不是该论罪?王崇古要不要逮问?

为求自保,万一与中枢撕破脸呢?谁敢不顾政治风险?

奈何这殿上就有一个意外,要求十岁的嗣主看破这一层根本不可能。

杨博只恨龙椅上这位怎么不干脆是个十足的蠢货。

他此时根本不敢让冯保接话。

天知道冯保会不会一句话就让他们晋党万劫不复!

他立刻拜倒在地,硬着头皮宏声抢话:“殿下,宣府距京城不过四百里,快马加急,如此不过是寻常速度。”

朱翊钧心中一哂,五日功夫,来回两日,三日侵边骚扰数次,当这是即时战略游戏呢?

鞑靼哪来的快马加急且不说,就这动员速度,怕是能赶上前世军容了。

但话不能说尽。

逼迫杨博主动接话,已经是极限了,过犹不及。

几句歉声,透过屏风,传入殿内:“本宫德凉幼冲,一时诧语,不慎惊扰了廷议,实在不该。”

“此事与杨卿的话,本宫不甚明白,姑且一并记下,日后好生琢磨便是。”

“诸卿还是议事吧,莫要理会本宫。”

言辞恳切敦厚,却让杨博寒毛一竖。

记下?日后琢磨?

今日不把事糊弄过去,真让新君记在心里,日后翻起旧事,恐怕又是滔天大案,而他杨博首当其冲!

但话已至此,他已经不能再出言搅扰,只能求助地看向高拱。

高拱没把朱翊钧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冷眼看着杨博。

神情更加难看。

眼下杨博这番举止,只能说明,此事其人是真的不知情,否则不会这么被动。

但这恰恰意味着局面比他想象中的更差!

以往他能靠威望压制住杨博,进而压制着晋党做事,但今日赫然发现,杨博这个党魁,已经压制不住王崇古了!

若只是杨博一己私欲,勒索求官,根本无伤大雅,毕竟杨博人还在京城,怎么折腾都无妨。

可若是王崇古这位封疆大吏起了野心,那就真是大事不妙。

他心思完全没放在皇太子身上,只是心不在焉下巴微点,示意了一下高仪。

此事内阁自然是通过气的,高仪得了授意,心底叹息一声,想着措辞,要替杨博找补一番。

突然,在他惊讶的目光中。

张居正抢先出列,躬身而对。

“殿下!尚书云:‘人求多闻,时惟建事’,今日殿下不耻下问,臣等喜不自胜,焉有敝帚自珍,让殿下‘自己琢磨’的道理。”

“惜哉内廷不涉边事,臣等又受廷议纷扰,无暇与殿下解惑。”

“如此,臣大胆恳启,殿下每常朝后,召对辅臣,答疑解惑,以知悉政事。”

声发如钟,目光灼灼。

张居正一番奏对完,屏风之后却一时无声。

除了杨博,晋党数人都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外,而余者都冷眼旁观。

高拱更是眼神都未投过来。

他知道,自己这位金石之交,向来对新君的辅导之事极为上心。

想来,不过是又一次地揽过为新君讲解政事的权责罢了,他对此并不放在心上。

革新变法,他有他的路子要走。

过了好一会,屏风内才传出声音。

“张阁老所言甚合本宫心意,那早朝之后,三位辅臣稍留片刻?”

高拱眼皮微微抬了一下,回道:“臣身为首辅,机务繁重,并无多余闲暇。”

张居正接过话茬:“殿下,元辅说的是。国朝新丧,万事系内阁,不宜过度策用。”

屏风后面又传出声音。

“既然如此,那便张阁老散朝后稍留,为我解惑吧。”

张居正又躬身以对:“殿下,今日臣等散朝后还需往思善门,为先帝吊唁。”

“可否等明日微臣廷议之后,待到殿下日讲完毕,再召对微臣。”

朱翊钧点头:“可!”

高仪在一旁默默松了口气,还好没将他推出去应付这事。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

今日这位皇太子的种种表现,当真不像个好糊弄的主。

无论是殿前处置太监,拿捏冯保,还是方才一眼看破王崇古奏疏中的错漏。

说明这位皇太子,是个对政事敏锐的主。

这足以抹除他在四书五经上的天赋不足,毕竟做人主,又不是研治经典。

单单从今日临朝的表现而言,可谓已有人君之相!

而为聪明人解析政事,还要夹带私货,太难了,隐患也太大了。

需知,聪明人记性可都很好,嗣君也有长大的时候。

稍有不慎,恐怕就得遗祸流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明朝。

张居正敢主动揽下此事,这份担当,也着实令他感慨。

……

屏风后的朱翊钧,下意识用指节敲击着膝盖,思绪百转。

自己以退为进,给杨博上压力,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到一个在殿上发问的权力。

身为晋党党魁的杨博也好,举荐杨博的高拱也好,无论做出什么回答,那就撕开一道口子了。

问答多了,众臣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奈何张居正横插一脚,将自己挡了回来,又几乎是自请入对,完全打乱了他的阵脚。

他是看出自己的意图了么?

还是单纯为了把自己挡在廷议之外?

明日奏对……看来跟这位大明朝第一相的对手戏,是躲不过去了啊。




六月初十。

今日是个盛大的日子,大明朝将在今天,迎来一位新的皇帝——朱翊钧,加冕登极。

太阳还未升空,整个紫禁城宛如活过来一般,泛着生气。

无数宫人、甲士、仪仗在皇城内穿行。

各殿祭祀之所,提前摆好了牺牲香火。

而此时的朱翊钧正身着縗服,跪在大行皇帝的灵位之前。

“我皇考大行皇帝在上,我受与遗命,负托神器。”

“文武群臣及军民耆老人等,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

“乃仰遵遗诏,俯顺舆情,于今日,即皇帝位。”

言罢,一拜,再拜,至于再三,乃至于四。

四拜之后。

朱翊钧便将手中册表,扔进了火堆,燃起杳杳青烟,萦绕在大行皇帝灵位之上。

随后,他又转于两宫身前:“我母太后陈在上,我母太后李在上,子臣,今日即皇帝位。”

说罢,再度四拜。

李太后此时已然热泪盈眶,口不能语。

还是陈太后轻轻扶起:“宗庙社稷,便托付给皇帝了。”

朱翊钧执手沉声:“朕谨记。”

而后,就在这殿中,女官上前,替他脱下縗服,换上冕服。

玄衣黄裳十二章,第一次贴合在朱翊钧的身上。

外衣织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内裳中绣着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陈太后亲自为他冠冕。

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十二旒遮住了朱翊钧的面容。

李太后为他系上佩玉革带:“皇帝祭完奉先、宏孝、神霄三殿后,速速去午门,军民百官还在午门外等着呢。”

说罢,似乎控制不住情绪,掩面退后。

朱翊钧点头。

看了一眼陈太后与李太后,转身便出了殿去。

随行的太监,侍仪舍人一并跟了出去。

只剩下两宫与各自大太监,留在殿中。

冯保搀扶着李太后,正陪着一块诵念佛经。

一旁的陈太后突然开口道:“终于如愿以偿了,确实也该向佛祖还还愿。”

说罢,陈太后从陈算手中接过三炷香,向先帝灵位拜了一拜。

李太后听了这话,睁开眼睛看向陈太后。

当初陈洪任司礼监掌印的时候,许是这位姐姐起了争宠的心思,屡次与她为难。

二人关系多少有些隔阂,这也是他昨日在儿子面前作色的缘故。

现下又说话让人感觉带着刺,李太后只觉得更不畅快了。

但今天自家儿子登基,她也不能当真跟陈太后计较,否则闹出些不愉,丢的是她儿子的脸。

想到了这里,她按下了心中情绪——总归是以前的事了,如今她赢得彻底,更应该拿出胜利者的气度来。

况且她这位姐姐不能生育,见得这幅场景心态有些失衡,李太后着实能够理解。

于是,李太后微微一笑。

很是大度道:“姐姐不必忧虑,钧儿是个孝顺的孩子,你我日后总是能依仗他的。”

自家母子连心,骨肉相连,略微分润些恩典,给这位常年居别宫的宗法母亲,李太后还是能接受的。

倒是陈太后听了这话,转头看向李太后,莫名地眼神有些复杂——真是傻人有傻福。

却听李太后还在宽慰道:“前几日钧儿便与我说了,他登基之后,姐姐以后就不必再居别宫了。”

“等到过两日廷议,咱们便让礼部议论,我居慈宁宫,姐姐搬到慈庆宫去。”

慈庆宫虽是东宫,但是如今新帝未婚无子,自然不急着留给太子。

用以安置陈太后正合适,离文华殿近些,也方便皇帝日讲廷议后前往请安。

陈太后还是领这份情的,她礼了一福算是谢过。

又幽幽地叹了口气:“妹妹可真是好福气。”

若非她这妹妹这幅憨笨的情状,她如今的心情,恐怕还要更差。

李太后不由欣慰地笑了笑,自家儿子,确实是他的好福气。

“好了,姐姐还是回宫休息吧,今日外面难免人多嘈杂,免得惊扰了姐姐。”

她这姐姐本就体弱,又常年居别宫,阴冷潮湿,身子骨极差,稍不注意便病了。

陈太后微微颔首,见了一礼,便领着陈算回别宫去了。

陈太后走后,李太后才看向冯保,无奈道:“我这姐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幽怨?”

分明是士大夫家出身,怎么气度还比不得自家一个农家女?

冯保眼神一闪,口中宽慰道:“这是大喜的日子,陈太后动了情绪,有些感怀,也是常事。”

李太后缓缓点了点头,旋即抛诸脑后。

多年主仆,她向来对冯保的话深信不疑。

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事:“你说高拱这几日,当真要与咱们为难?”

冯保连忙道:“昨日高拱在内阁放话了,说要罢撤了奴婢这掌印的位置,好让娘娘一道旨意都出不了紫禁城,免得后宫干政,牝鸡司晨。”

李太后冷哼一声,显然动了怒。

冯保看在眼里,放下心来。

高拱自然是没说过这话的,但是,只要李太后信高拱说过,那就够了。

他历来是这样欺上瞒下的。

他当初进裕王府时,裕王身边随侍的太监满员了,便特意重贿干爹,选在李氏身前为奴为婢。

就是看中了李氏耳根子软,又没什么机心,最是方便他哄骗。

如今李氏既然做了太后,冯保只要维系着这份影响力,那么他就能在内廷中横着走。

这不是如愿以偿,还有什么是如愿以偿?

更别说外朝的张居正与他互为盟友。

背靠太后,结盟内阁,手握司礼监,这阵仗,别说皇帝还未成年。

即使是成年,也至少得等张居正或者他冯保死一个,才有机会亲政!

至于皇帝日后清算?呵,插过羽毛的太监,不趁着最后的寿数逍遥畅快个十来年,难道还学着文官在青史上讨个好名声?

太监好啊,死后一了百了,死无全尸,又无后代,也不在乎名声,清算又能清算什么呢,总归是畅快过了。

如今,只待驱逐高拱,他冯保,便能站在大明朝的权力巅峰上!

……

与此同时,午门外,等候宣诏的文武百官、军民代表,早已翘首以待。

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众人依次列等,从为首的廷臣,由午门一直往外排,到末尾的军民代表,几乎到了皇城尽头。

张四维跪伏在午门外,暗自盯着班列最前方,高拱的背影。

虽说临时换船不太厚道。

但是高拱作为内阁首辅,当真是能卖个好价钱。

要不怎么说张居正是神童,这位越过杨博,直接来找自己,简直是神来之笔。

杨博不会为了内阁辅臣之位,就把高拱卖了,他张四维会啊!

他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已勘磨了十九年,本就是庶吉士出身,又有先帝经筵官的资序。

如今任吏部侍郎,堂堂正三品,距离内阁辅臣也只差一步之遥。

如今内阁之位就在眼前,别说卖了高拱,便是正月里剃头,他都不带含糊的。

张四维正想着,突然听到午门内有动静。

抬头便看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宪于,一路唱喊,高捧四卷册书,从午门中小跑了出来。

“有旨!”

“有旨!”

“有旨!”

待百官纷纷伏首听旨,曹宪于扯着嗓子便道:“天子即位,有圣谕出!”

“着成国公朱希忠,奉册书于南郊,祭告天位!”

朱希忠跪受领册书,往南郊而去。

“着英国公张溶,奉册书于北郊,祭告地位!”

张溶奉旨而出。

“驸马都尉许从诚,奉册书于太庙,祗告宗庙!”

许从诚奉旨而出。

“着定西侯蒋佑,奉册书于社稷坛,祗告社稷!”

蒋佑奉旨而出。

四名勋贵,分别领着卤簿,也就是仪仗队,浩浩荡荡而出,代天子祭告。

其中成国公最为显赫,负责祭天,羡煞不知多少武勋。

可惜没人知道,往南郊而去的朱希忠,恨不得把这个差事当烫手的山芋一样扔出去,爱谁接谁接。

这些恩宠,都是要还的!

此前他还体悟不深,直到昨日收到的那一封手书……

受了皇室的恩情,该到卖命的时候了。

皇室、内阁、司礼监,如今权势最大的三方,明争暗斗。

胜负且不论,光是余波,恐怕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为之丧命,又有多少人要丢官罢爵。

这六部九卿,最后怕是大半都要换人。

文官多是罢职,那丧命的,当然只有宦官跟勋贵这些倒霉蛋了。

朱希忠这一副愁眉苦脸,可不是故意作态。

正统十四年,也是这般斗争激烈,锦衣卫指挥使威风吧?被文官们当着监国的面,活活打死在大殿上!

他是真不想淌这趟浑水,小下点注,博取新帝些许好感,日后略微照拂一番就足够了。

奈何昨日蒋克谦上门,送上皇帝手书,让他再无法置身事外。

新帝不仅让他全力开动锦衣卫,盯紧内阁与东厂。

又将他弟弟朱希孝叫进了乾清宫,侍卫左右。

还命他“随时配合”。

虽然只是私信,措辞也极为恳切客气,但语气坚定,朱希忠完全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全盘接受。

他当然知道这几日发生了什么。

蒋克谦嘴巴是严,但手下的锦衣卫,怎么说也是他这个指挥使调过去的。

高拱与朝官来往的动静、张居正跟晋党私会之事,还有那位新帝暗中的动作,朱希忠都知道。

正因为知道,他才深感时局危险。

朱希忠只恨自己执掌锦衣卫,读书太多,消息灵通又了解太多国朝故事。

这才令他惶恐不安,恨不得猝死在任上。

否则呢?他能怎么办?

无论无视新君,还是向司礼监或者高拱靠拢,都会被新帝记恨在心,说不得等过几年,就得被成年的皇帝满门抄斩。

至于站队皇帝,为君前驱?那就难免被文官记恨在心!

此前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是世宗玩伴,更于世宗有火场救命之恩,是什么结局,朱希忠可还记得清清楚楚。

陆炳死后,世宗特意让人“护其家”,结果呢?世宗一去,文官们立刻反攻倒算。

清算陆炳的声音不绝于朝堂,其中最激烈的御史张守约,竟然上奏抄家戮尸,逮问亲属。

更可笑的是,先帝竟然没拗过,负了亲爹的遗嘱,真把陆炳家给抄了。

无论哪种选择,朱希忠都看不到破局的希望,如今身处旋涡的他,似乎只能眼睁睁看着成国公府迎来衰败的结局。

除非……御座上的那位新帝,能胜出的同时,还是个顾念情谊的,不会兔死狗烹。

此外,也须比先帝强势,能压服文官,避免反攻倒算。

哦对,还得活的够久,熬到国公府得罪的文官都一一去世。

想着想着,朱希忠自己都无奈地笑了。

还真是,九死一生啊。

……

奉先、弘孝、神霄三殿,乃是供奉不在九庙之中的帝、后。

譬如他如今的两位母亲,死后灵位便只能归入这三殿之中。

至于祭祀的过程倒很简单,也没多余的观众,都在殿外远观。

朱翊钧按册文、祭礼,焚告先祖,礼毕,三拜而出。

这便全了祭告祖灵的礼数。

朱翊钧方从神霄殿出来,蒋克谦便迎了上前。

“陛下,高阁老荐上来的言官,微臣试探后,只有两人能用。”

朱翊钧有些意外,想了想还是颔首道:“也罢,两人也够用了。”

这言官自然不是用来冲锋的。

昨日他听闻张四维与张居正勾连,心中立刻有了定计。

他如今是个打平衡的角色,巴不得高拱与冯保两败俱伤。

既然历史上高拱一败涂地,他当然要出手帮衬一下。

晋党这个要反水的货色,正好让人去缠住,免得背刺的伤害性太强,也不引起冯保警惕。

言官弹劾之后,杨博和张四维总是要自陈罪过,疏请罢免的。

如此束缚手脚一时就够了。

至于怎么说服的高仪……弹劾晋党这种事,就没必要跟高仪说了。

他只说是,听闻有朝臣贪污渎职,问高仪荐几名忠君爱国的言官,替他彻查暗查一番罢了。

选人自然也是履历翻烂了,几岁尿裤子都查出来了,才挑出了几名三纲五常入脑的清流。

就这,最后等锦衣卫遣人试探,听了一天墙角,就只剩两人能用了。

而张四维和杨博的罪证,这两人的屁股,当真是一点没见干净。

朱希孝昨日向他展示锦衣卫底蕴的时候,嘴巴都说干了。

最后才是挑了两件程度不上不下的罪状,准备到时候再给到言官手里。

如此平衡一番,才能斗得你来我往嘛。

除了有些欺负老实人让他心里过意不去。

毕竟等高仪事后知晓自己是要弹劾高拱手下的晋党,怕是又要委屈一阵了——总不能责怪朕吧?朕饱读四书五经,无差别痛恨贪官污吏,先生总不能教我包庇吧?

这时,蒋克谦又开口道:“陛下,高阁老言说,他最近操劳过度,身体抱恙,等陛下登基后,要休沐几日。”

朱翊钧一愣:“休沐?”

内阁拢共就三人,还要去一人视山陵,这时候休沐?

脑子一过,这才反应过来,多半是高拱授意。

高拱这也太刚愎自用了吧,他好歹是高仪举主,二人私交极好,正要做大事的时候,竟然让高仪置身事外?

若非高拱这性子,他历史上恐怕也不会输得这么惨吧。

不过正好,大家办的事都瞒着高仪。

就他一个清白身的老实人,确实也不便沾染太多是非,如此才好尘埃落定之后,出来收拾残局。

至于身后的清流嘛,暂时交给朕驱使一二吧!

想着,朱翊钧点了点头,嘱咐一句:“你派人看着点,要确保朕随时能联络到高阁老。”

蒋克谦退了下去。

朱翊钧招来礼官:“朕已祭完祖灵。”

那礼官晓事,钦天监早先设定好的时鼓,立刻第一响。。

殿外,拱卫司已经布置好了卤簿,其后排列着甲士,各自树立旗帜与仪仗,一辆五辂车停在殿外,两名侍仪舍人举着表案侍奉左右。

张宏连忙扶着朱翊钧稳稳踩上了五辂车,而后扯开嗓子喊道:“开道!”

顿时,钟鸣鼓响,甲衣阵振,一行人浩浩荡荡行去。

前方百人洒水、清道、展旗,左右依仗奏响礼乐,拖出一条长长的队伍。

张宏便再度唱喊:“御午门!”




趁着李贵妃心情好转,朱翊钧找个了间隙,把张宏请罪的札子转交给了李贵妃。

“张宏说,以前在针工局当差,伸手拿了些。”

“如今得了娘亲的赏识,恩同再造。生怕出了事给娘亲脸上抹黑,不敢有丝毫隐瞒,特意向娘亲请罪。”

李贵妃信手翻了翻。

看了一眼,就扔一边去了:“还算是忠心,行了,我知道了,让他下不为例吧。”

随便一句话就打发了,显然是李贵妃对太监伸手这事,已经司空见惯了。

朱翊钧应了一声,没再说话,这事在李贵妃眼里,反正与他无关。

李贵妃也没将这当回事,随后又兴致勃勃地,开始拉起了家常。

什么勋贵命妇的八卦、自家老爹想封爵等等。

朱翊钧就在一旁频频附和,跟着李氏的情绪,要么唉声叹气,要么义愤填膺,俨然同一阵线的妇女之友。

过了一会,宫女拿了些瓜果来。

李贵妃叫停了自家儿子揉肩,说道:“听闻你不吃糖了,我让她们把糕点换成瓜果了,来,尝尝。”

朱翊钧看了一眼,盘中有些鲜笋、石榴、杏子这些。

竟然都是他爱吃的。

扔了一颗在嘴里,味道竟然出奇地好,他不由问道:“这是今年的贡品?”

李贵妃点了点头:“都是各个布政使司送上来的,爱吃就多吃些。”

朱翊钧突然想到什么,讨好地笑道:“娘亲,儿臣可否跟娘亲讨个恩典?”

李贵妃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又想折腾什么。”

朱翊钧摇了摇头:“娘亲,不是折腾。儿臣昨日首次视朝,才知道国事艰难,也感慨诸位臣工殊为不易。”

“娘亲,你可以知道,朝官已经欠了好几个月的月俸了。”

“大行皇帝留下的顾命大臣,儿臣的先生,高仪高阁老,如今五十又五,却还是居无定所,只能四处租住。”

李贵妃当然不知道这些事。

她愣了一会,奇道:“我朝官吏不是都以贪污为生吗?”

这下轮到朱翊钧失语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做答。

合着这位农家出身的贵妃,对朝官是这种印象?

也不知道进宫前都经历了什么。

朱翊钧只能默默挽尊:“高阁老这样的清流人物,应当也不少。”

李贵妃哦了一声,还是有些难以置信,好奇问道:“那你想讨什么恩典。”

朱翊钧看着这盘瓜果,说道:“娘亲,这贡品味道颇为鲜美,不妨让诸位臣工都尝尝,以作勉励。”

“再者……娘亲方才也见我背诵了,我那先生教我良多,儿臣心中实在感激,也不忍自家先生这般窘迫。”

“能否借着这个名目,赏赐些日用之物,补贴家用?”

李贵妃摇头失笑:“你啊,还真是……”

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只继续道:“好吧,这事我应了,你跟着先生好生学习就是。”

朱翊钧心底一松,连忙谢过:“多谢母妃。”

软刀子,最杀老实人。

高仪,君父如此待你,你当真能铁石心肠吗?

……

深夜,成国公府。

本该熄灯休息的时候,书房里却灯火通明,不时传出谈话的声音。

“爹,仲父,这会不会是张宏那竖阉,拿着鸡毛当令箭?”

朱时泰疑惑着问道。

他从勾栏回来,刚到门口就被自家老爹叫来书房。

开始还以为又要教训他,但他看到二叔朱希孝也在的时候,立马知道是正事。

他作为朱希忠的嫡长子,未来的成国公,自然也是见过世面的。

可当他听二叔朱希孝说完之后,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竟有这般早熟的圣君?

这才十岁啊!就如此深谙权术,洞察人心?那他朱时泰岂不是半辈子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心中震惊,才忍不住由此一问。

很可惜,并没有得到自家父亲的认同。

朱希忠捂嘴轻咳了一声,摩挲着一块玉佩,摇头道:“这是皇太子加冠的时候,我亲自为他佩上的。”

他又拿起来,放在眼前出神地看着:“真是块好玉,神华内敛,让我都险些看走了眼。”

朱希孝知道自家兄长在借物喻人,也感慨地叹了口气。

他被张宏暗中找上门的时候,还有些云里雾里。

直到被自家兄长点拨一番,才明白其中关窍,惊惧不已。

这位皇太子,几乎让他恍惚以为是那位足不出户,掌控朝局的万寿帝君皇帝。

朱时泰还在猜疑:“焉有十岁就通晓权术之人,娘胎里就懂事不成?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朱希忠猛地咳嗽了一声。

见兄长不适,朱希孝代为解释道:“这是朱家的老传统了。”

“世宗皇帝十四登基,就掀起‘大礼议’,逼退首辅。”

“武宗皇帝十四登基,设立豹房,抑制文官、掌控朝纲。”

“英宗九岁登基时,太皇太后跟内阁把持朝政,就知道韬光养晦,暗中干涉司礼监掌印人选,培植亲信。”

“老朱家的皇帝,不论治政能力如何,这争权夺利,可从来不含糊。”

“这位皇太子,只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朱时泰仍然将信将疑,不服气嘀咕着:“您老举的这几个朱家人,下场可都不这么好。”

朱希孝看着这不学无术的侄子,着实无奈,也没再纠缠这个话题。

但他仍然还有不解,转而看向朱希忠:“兄长,皇太子才十岁,哪怕有心施展拳脚,为何如此行事?”

朱希忠又咳了一声,失笑道:“你是想说,他不日就要登基,镇之以静即可,何必鬼祟行事,有失为君之道?”

朱希孝点了点头。

朱时泰作为小辈,不好插嘴,只嘟囔着:“就是,瞎折腾什么。”

“唉……”朱希忠叹了口气。

自家弟弟还只是略微愚钝了些,这亲儿子就完全说得上是蠢笨了,爵位传到他手中,真的能守住吗?

他摇摇头不忍多想。

视线在自家弟弟跟儿子脸上来回扫过,捡起方才那个问题,说道:“镇之以静……”

“真要换你们坐上那个位置,高拱张居正但凡有一口气,诏令就出不了皇城半步。”

他位居三公,为先帝登基掌冕,为太子成人加冠,朝堂上的事,少有能瞒过他的眼睛。

先帝在时是什么情景?

高拱以内阁首辅之身,兼任吏部尚书,事权人权集一人之手。

稍有不合他意的,都被他驱逐出了朝堂,同样贵为内阁辅臣的李春芳,殷士儋,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就连先帝中旨,都敢数次封驳。

这是何等强势?

更别提如今的高拱,先帝遗命在手,奉旨顾命,这种情况还想镇之以静?简直痴人说梦。

正因如此,这位皇太子的作为,才让他高看一眼。

朱时泰迟疑道:“爹,高拱为人,我还有所耳闻,这张居正焉能并列?”

在他印象里,张居正就是高拱的跟屁虫才对。

朱希忠都被自家儿子逗笑了:“平日里不学无术,整日去勾栏厮混,国公府怕是要败在你手里。”

“你这不成器的,且看着吧,这二人早晚要斗过一场,届时内阁必然尽掌于一人之手。”

锦衣卫开国之时,连大臣们梦话都能刺探地一清二楚,号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此后虽然衰退了些,却也比寻常大臣消息灵通不知多少,这些人的小动作,哪里能瞒得过他。

朱希忠执掌锦衣卫,深感如今暗流之汹涌,连他都感觉到胆战心惊。

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若非如此,今日他得了暗示,立刻就贴上皇太子的热屁股了,哪里还会在这里踌躇犹疑。

朱时泰无所谓地摆摆手:“怕什么,老朽之辈,再厉害还活得过皇太子不成?咱们不跟着皇室,难道还要去看文官的脸色?”

勋贵势弱,即便成国公府煊赫一时,朱时泰平日里,仍少不了受些憋闷气。

退一万步说,即便他能忍辱负重,文官们可是拿勋贵当垫脚石都嫌脏的。

但他忘了屋子里还有两个老朽之辈。

朱希孝气得够呛,没好气道:“闭嘴!”

稍微消了消气,却觉得自家侄子话糙理不糙,粗鄙之言也有些可取之处。

他看向兄长,说道:“兄长,时泰说的,好像也有些道理。”

“咱们世受皇恩,与国同休,若是被皇太子记恨上了,恐怕种祸不浅。”

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勋贵依附于皇权,向来没有拒绝的余地。

若非如此,当初世宗皇帝封赏三公之位时,朱希忠也不会“力辞而不能”了。

乃至这锦衣卫,都是先帝硬塞给朱希忠的。

如今到了还账的时候,又如何躲得过去?

朱希忠缓缓摇了摇头:“被内阁记恨上了,旦夕之间,就有果报。”

别看他官职显赫,内阁若真是铁了心要拿捏他,不要太轻易。

同样显赫一时的镇远侯顾寰,先帝力保其掌管京营(常驻中央军)。

就因为不合内阁的意,言官们前赴后继,弹劾顾寰年老才庸,先帝处置一名言官,就能再冒出来十个。

之后更是冒出了顾寰贪权恋位,离间君臣,要夺他爵位的奏疏。

吓得顾寰连夜突发呆症,才让内阁高抬贵手,甚至有人明着放话“惟知退让自守以保勋名,以避嫌忌耳”。

而如今高张二人犹有过之,朱希忠哪里敢得罪。

内阁强势,新君早慧,偏偏还被赶鸭子上架,当真是两头堵。

朱时泰已经不耐烦了:“那就当张宏放狗屁,咱们什么都没听过。”

朱希忠都懒得纠正儿子这幅模样,只是闭目沉思。

朱希孝也不催促,轻轻起身,给兄长把身上的毯子扶了扶。

过了好一会。

朱希忠睁开眼睛,眸中闪过一丝精光,看向朱希孝:“玉田伯府上的蒋克谦,好像就在你麾下当差?”

朱希孝一怔,点了点头:“是,八月袭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的位置。”

而后他恍然大悟:“兄长的意思是……把这差事交给蒋克谦!?”

“妙!高!”朱希孝越想越觉得可行,忍不住拍案叫绝。

玉田伯,是外戚受封,始封是世宗朝献皇后的弟弟。

传至蒋克谦的父亲时,才第二代。

但蒋克谦这倒霉老爹,是个浪荡公子,屡次不顾王法,中出良家妇女,直接把蒋克谦的世袭给作降叙了。

以至于如今蒋克谦只能袭一个锦衣卫的小官。

虽然是小官,但怎么说也是勋贵,皇亲国戚出身那可是如假包换!

更妙的是,这种上一辈还阔过的破落户,心态极端,天然就赌性深重,恨不得立马再建功业,恢复荣光。

让其代表锦衣卫,倒向皇太子,双方都求之不得,同时还方便他们随时切割,可以说是三赢。

朱时泰一头雾水:“哪里妙了,这样咱们跟皇太子岂不是不亲近了?”

朱希孝无奈开口解释:“进赌场还要慢慢加注,熟悉赌局,哪有一进场就压上全部身家的。”

拿赌场作比,朱时泰立刻心领神会。

频频点头:“在理,在理!”

朱希忠气得好一阵咳嗽。

他这倒霉儿子,但凡有那位皇太子一半的心智,他都不至于病入膏肓了,还死都不敢死。

这成国公一脉,交到他手里,就怕跟玉田伯家那个浪荡子一般无二。

混迹勾栏赌场也就罢了,要是被他那些狐朋狗友设套,落个作奸犯科的把柄……

言官可是如狼似虎,死死盯着勋贵们呢!

尤其是他们这执掌锦衣卫,三公之身的成国公府,更是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一旦行差踏错,成国公府必然衰落下去,朱时泰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自己已经没多少时日可活了,谁能庇护这偌大的国公府,以及这不成器的傻儿子呢?

下注皇太子……或许,未尝不是个机会。

<br>


码字写到一半突然有些话想说,干脆提前感言吧。

一、关于作者。

开门见山,不是什么大神马甲,这是我第二本书,第一本玄幻脑残跟风文。

写了四十万字,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身体问题,无奈切了,回过头的时候,追读已经掉完了,于是无限期停更了。

之后便构思了这本历史文。

作者看网文很早了,第一本书忘了那一年看的了,名字叫天辰,被开后宫收女惊讶坏了。

之后好像是斗破苍穹,那时候的我看的浑身颤抖,第一次感受到网文的魅力。

后面基本上每一本爆火的小说我都看过,历史文更是某段时间的最爱,从新宋、宰执天下、临高等等。

以至于大学的时候一度动了写小说的念头。

可惜,那时候忙着考插班生,后面又在刷绩点,终究没能动笔。

也就到了这两年,工作年限上来了,有了变动后,清闲了很多,平时除了开开会没什么别的事。

作者又是一个表达欲比较强的人,恰好我对象说起脑残文,我不屑一顾。

她说那你写一本,我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个开头内投起点。

有些意气用事,却也开了扇门。

上本书断更的时候,我还在住院,就想着下本书写点自己喜欢的,哪怕没什么噱头也没关系。

然后就写了这本书。

很开心有这么多读者喜欢。

二、关于成绩和感谢。

这本书能有现在这个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毕竟内投几次都没过,说是没噱头。

看过我第一个单章就知道,那时候试水加入库,两个推荐涨一百个收藏,四轮推荐,每一轮吸量都只有平均线一半。

好在后面来了智能推,开始给我精准推送喜欢这一类文的读者,数据慢慢就好起来了。

第四轮推荐的时候,编辑说有机会强推,我就一直没上架。

然后就是等到这一周,终于是上了三江。

这得感谢新书期所有追读的朋友。

幼苗也追读,真是苦了你们了(笑)。

三、关于剧情。

首先说一下人设,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或者说质疑。

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的人设,我自己设定了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不可能中途更改。

如果不喜欢,不勉强强行看下去。

然后,关于高拱真的这么猛吗?张居正真的就这么无私吗?之类的话题。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力强大的角色,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哪怕外在表现是固执。

所以可以看到,高拱比历史上厉害,张居正也比历史上更像完人,男主也总是十岁还在那儿装逼。

都是基于这一点创作的。

关键角色,要有自己的理念、思想、动机,以及最关键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至于这些人历史上是不是真这样?我不在乎,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我的第一位是把故事写得精彩。

以及,我希望他们是这中人物,而不是纳头便拜的提线木偶。

接下来要出场的人也是,海瑞、徐阶、李贽等等。

无论好坏,哪怕是徐阶,也会有支撑自己行为的理由。

这或许不是历史人物本身,但,至少是我心里的历史人物。

这一卷是男主参政的过程,下一卷大致是托政内阁,男主负责日拱一卒的改革。

过程会比较慢,动作会比较小,所以时间跨度也会相应拉长。

毕竟海瑞上一次奏疏,就顶得上这一卷的时间了。

四、关于更新

说实话,我有些后悔没有分章节。

虽然是每天一章,但四千字是一章,六千字也是一章。

而别人都是两千字一章,一天两章。

同期新书没上架,基本全都是两千字一章,大家追书多的应该清楚。

所以,这一点我是很委屈的。

我也可以每章拆成2000字,然后这几天的章节,都可以拆成三章,说我爆更了。

可惜,没有回头路,最开始为了剧情完整,就会每一章写完一个剧情点,再发出来。

不论是四千,还是六千。

不过吸取教训,下本书应该2000一章了。

至于上架之后。

这本书我写得很慢,我上本脑残文,上架后一天更新一万多字一点压力没有。

这本一章我要改三次,写完一次,给懂历史的看,给不懂历史的看,自己发之前再改。

而且白天还需要工作。

虽然办公室一般不会进来人,但这个环境,相对来说是不太方便创作的。

码字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至于上架后更新多少。

前期肯定会多一点,毕竟有点存稿。

但是后期真不好说,要么三千字两章,要么就五六千字的大章。

毕竟是赚钱的事,我也想码字机器,像老鹰一样一天两万字,可惜,做不到,摊手。

如果我要逼字数,我也可以像上本脑残文一样,一天一万四,但不可避免的,质量就下降了。

我很明白我这本书凭什么能上三江,得到大家的喜欢。

质量为王。

我不会为了赶字数降低质量,那是自杀。

无论怎么骂我慢,也没办法事,人力有时尽,要尊重客观规律。

恳求大家口下留情。

五、关于群

最近又有新来的小伙伴问读者群的事。

这里再次说一声抱歉,因为不可抗力,作者要建群很麻烦,所以只能暂时搁置了。

六、最后

这一层问答,作者待会开大会摸个鱼,尽量回复大家。


十一月三日。

由于一路的拜访、讲学,李贽耽搁了不少时间,好歹是在吏部规定的最后期限内抵达了京城。

作别了执意要送他的学子——沿途上讲学的收获之一。

李贽独自拉着驴车走向了城门。

京城九门税不收人头税,却还是收商税的。

李贽拉着学子送的驴车进城,车上一堆土特产,城门处几门差役执意要盘查。

可惜差役碰到了硬茬,李贽引经据典驳退了盘查的要求,曰:孝宗初,御史陈瑶言,崇文门监税官以掊克为能,非国体。乃命客货外,车辆毋得搜阻。

反正就是孝宗年间,就有诏令,除了检查客货外,不得随意搜查阻拦车辆。

城门的税官本想物理反驳,但在搜出他赴任国子监的文书后,还是被李贽的道理说服了,总算通情达理地没检查驴车,给他放进了京城。

李贽昂首挺胸进了城门。

随后在看到京城屋舍价格又涨了些许后,变得垂头丧气。

这就是他为何磨蹭这么久才来京城的缘故。

京城居,大不易。

李贽是真不想来京城,甚至说,他从来都对做官没什么兴趣。

他已经不记得,他是怎么被一步步逼到如今这个情境的。

八岁时,他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言称自己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十二岁时,意气更甚,一篇《老农老圃论》,挖苦孔子。

十四岁时,读《尚书》,直言朱熹的批注臭不可闻。

他曾以为,自己是天命不凡的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日后著书立说,早晚将这些所谓的圣人甩在身后。

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

不是错在他不如这些圣人,而是错在,这些所谓的圣人,有太多门徒了。

多到整个天下,都是这些圣人的条条框框,让他举步维艰。

所谓孔子一狗犬吠,百狗从焉,并不是他看不起孔子——已经逝去的道德人物,他也无心贬损。

他看不起的不是孔子,而是孔丘身后这群野狗!

十五岁时,为了童试,他昧心品悟起了所谓的儒学经典,四书五经。

十七岁时,父亲逼迫乡试,让他捡起了此前看不起的理学经典,朱子《传》注。

二十一岁时,李贽眼睁睁看着,因为自家窘迫,娶进来的新娘黄氏,不得不帮人做针线活,吃粗粮野菜。

年仅十五岁的妻,勤劳贤淑,作为长嫂更是“待娌姒如同胞,抚诸从若己出”,他又怎么能忍心要求其,与自己一同安贫乐道?

终于,李贽在做官之事上,他妥协了。

向父亲妥协,向妻儿妥协,也向条条框框妥协。

好在,他天赋还算不错,二十六岁考取举人,三十岁外出为官。

奈何,李贽做梦也没想到,所谓的当官来钱快,是哪种方式。

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

年轻气盛的李贽,选择了道德操守。

遗憾的是,大明朝的俸禄,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他历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过得可谓穷困潦倒,终于,在他三十八岁时,他的妻女,生生饿死在了辉县……

李贽一路上神色复杂地看着京城的一砖一瓦。

妻子死后,他回了京城礼部任官,却因跟上司有矛盾,主动上奏“厌京师浮繁,乞就留都”。

彼时,他曾暗中发誓,决然不会回到这个是非之地。

至于为什么又被召了回来……因为皇帝允诺,可以“不被人管,俸禄翻倍,安心治学”。

他抱着想信,又不全信的纠结心态,李贽未带家眷,独自赶回了京城。

京城还是他记忆中一般,车水马龙,摩肩接踵。

李贽有些不适应地靠路边走着,省得遇到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恰好看到家面摊,简单的四张桌子,摆在路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面“,煤灶煮着面汤,咕噜咕噜冒着热气,勾动了李贽的馋虫。

他想了想,走上近前,将驴车拴在树上,一边喊到:“店家,给我来二两面!”

李贽今日还未就食,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正好也歇歇脚。

不多时,店家就端了碗面上来。

“客官您慢用。”店家说着,放下面碗。

店家正要转身干别的活,李贽突然脸色一沉,一把拽住了他。

“你等会!”李贽拿起筷子,挑起碗中的面,“你这哪有二两!”

那店家被吓了一跳,连忙安抚他。

放低声音告饶道:“这位爷,咱们小本生意,哪里会短你的称,况且差爷们隔三差五来查,给我胆子我也不敢啊。”

李贽穷苦惯了,是个较真的人。

店家口中的“差爷查称”他知道,在京兵马指挥领市司,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权衡,稽牙侩物价。

但他同样也知道,这些店家,只要缴足了份额,就能让差役们眯一只眼睁一只眼。

李贽不管这些借口,只揪着不放道:“我就问你这面,有没有二两!”

店家连连告饶,却见眼前这人无动于衷,终于松口道:“客官,这样,我给您补个炊饼。”

李贽这才缓和了神色,放开了店家:“炊饼只能算短称赔的!这碗面,我还是得少你一文!”

店家苦笑,拱了拱手转身取饼去了。

李贽这才施施然坐下,大口吃起面来。

眼睛不时看向店家,防着他往饼里吐口水,耳中听着别的食客谈天论地。

“……有这般才智不去考科举,怎么窝在小报写小说?”

“你懂个屁,你看这设定,什么弼马温,不就是御马监吗?还有这些官场黑话,依我看,多半是哪个官场退下来的老手。”

“胡扯!有明证吗,就在这里瞎咧咧!?”

李贽看着两人脑袋挤在一块看新报,突然想起自己落下两期西游记没看了。

恰好店家上前送炊饼,李贽朝店家努努嘴:“店家,这两期的新报有吗?”

店家想婉拒,又怕这厮找麻烦,思前想去,还是转身拿了两份新报来。

交到面前这客人手中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一句:“小心别弄坏了。”

李贽摆了摆手,将报纸拿在了手中。

本是打算先看小说,就着面条大快朵颐。

结果一眼扫过,就被大版大字吸引了目光。

李贽皱眉喃喃自语:“从善恶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什么鬼名字!”

本着批判的态度,李贽放下西游记,先看起来这篇显得有些残障的东西。

看到开头……哦,原来是皇帝啊,他这才想起此之前,皇帝索要先天之人的事。

也难怪,十岁少年,正是对善恶疑惑的时候,李贽对这个年纪的思辨水准,放宽了容忍度。

况且用先天之人作为明证,无论如何,思路还是有些新奇。

且让他看看有了什么结论?

当当他看到皇帝妄下论断的时候,又摇了摇头。

区区一人,怎么能下定论呢?

正要腹诽一番,看到结尾一句,又挑了挑眉。

这小皇帝,似乎潜质还不错。

李贽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小说,反而又看向了下一期新报。

毕竟此前从未有报纸,刊载皇帝的经学讨论,任谁都会好奇,想看看后续。

但,下一期更让李贽出乎意料。

乃是说,皇帝在上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一座新学府,特为求明证之用。

三十日,皇帝下诏,求问“如何求得明证,如何确认明证真伪”,言之有物者,可于新学府挂职,赐吏身,领月俸十两。

百姓、监生闻讯,争相议论。

十一月二日,也就是昨日,游商程大位揭榜,面刺皇帝善恶论明证之疏漏。

曰,善恶之论,区区一例不足以定证,或有十例、百例,尽皆如此,才可称之为明证。

同时,其人既然至今混沌,岂能只让内臣导于善?

亦应再一人导于恶,二者相比,才可证明。

皇帝听闻,主动召见了程大位,当面承认了自己的不足,称赞道“这才是朕想要的解惑啊”。

上下详谈甚欢,而后一同定制,暂定善恶论研究方法为“试验法”。

又以程大位之言,试验法所得,必然应有可以重复实现的特征,否则不可称之为明证。

再有,试验法当有对比,一正一反,宛如一阴一阳,否则只可称之为片面明证,不取也。

并赐程大位新学府客座教谕身份,领月俸十两,不必坐班。

李贽看完后,对这部分讨论尽数略过,眼睛死死盯着“挂职”、“月俸十两”上。

他招来店家,问道:“店家,这新学府建在哪儿?”

自己得去瞅瞅,有官身能不能兼任。

……

与此同时,乾清宫。

皇帝陛下今日睡了个懒觉,天亮透了才起床。

今日先帝原配太后,移入先帝陵寝,与先帝合葬。

祭祀大事,合当辍学一日。

而后朱翊钧便吩咐了驸马都尉许从诚代皇帝祭祀,自己躲了个懒。

政事交由内阁,两淮的事托付给了海瑞,朱翊钧总算是没什么急着办的事了。

接下来插手京营,倒是可以徐徐图之,他记忆中,顾寰应该死得挺晚。

朱翊钧伸了个懒腰,唤来宫人替他更衣。

思考着是稍后是去校场,还是去工部问问朱衡大船的事。

恰在这时,张宏神色有些紧张了进了殿。

甚至主动接过了更衣的活计,自作主张驱退了宫人。

不等朱翊钧发问,他就小声道:“爷,昨夜慈庆宫着火了。”

朱翊钧猛然醒过神:“母后伤着没?”

他第一反应就是问起陈太后的安危。

这时候要是烧死个太后,影响就太恶劣了。

张宏连忙道:“火势当场就控制住了,只伤着人几名太监宫女,太后相安无事。”

“之后太后命奴婢将慈庆宫的人都扣住,亲自逐一盘问。”

“奴婢本想遣人到乾清宫给陛下禀报,但太后又疑心奴婢要送人离开,给奴婢也按住了。”

张宏三言两语就说清了原由,还特意点明了为何没有第一时间来禀报。

那种情况,他要是执意让人离开,只怕会让陈太后疑心皇帝。

朱翊钧松了口气,陈太后没事就行。

他展开双臂,让张宏替自己穿戴,神情严肃问道:“火势正常吗?”

若是什么打翻烛火也就罢了,就是怕,有人作死。

张宏迟疑了片刻,斟酌道:“火起得有些快,但也不是太明显。”

朱翊钧面色阴沉,没有开口说话。

若是人为,能是谁做的?南直隶乡党?两淮的爪牙?还是晋党?排斥新法之辈?

又是什么目的?是示威?还是离间?或者是想给他叩屎盆子?

朱翊钧等穿戴好,才沉声开口道:“走,去慈庆宫。”

说罢,甩了甩宽袖,大步流星往外走,无意中流露出心中的急切。

张宏连忙跟上。

一路无言,一行人很快赶到了慈庆宫。

朱翊钧站在慈庆宫外,就感受到一股烧焦味,扑面而来。

他一边放缓脚步,一边问道:“母后在寝宫吗?”

张宏忙道:“太后在暖阁。”

刚起了火,不敢在寝宫待着也正常,朱翊钧点了点头,迈步进了慈庆宫,直奔暖阁。

刚一进暖阁,就看到陈太后坐在椅子上,用手撑着脸颊,歪头休憩。

听到有人进来,突然坐直身子,睁开了眼睛。

见到是皇帝进来,这才稍微放松下来。

“孩儿给母后请安。”朱翊钧行了一礼。

陈太后揉了揉眉心:“暂时躬安,往后就不一定了。”

朱翊钧听出了这位母后口中的怨念。

忙起身走近,给陈太后揉揉太阳穴,口中说着:“母后审出来什么了吗?”

陈太后无奈道:“不慎打翻烛火。”

朱翊钧追问:“果真?”

陈太后叹息不语。

朱翊钧默然。

这就是没审出来的意思了,但又不能对外说有人故意纵火,但不知道是谁。

影响天家颜面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容易引得内外相疑。

朱翊钧小心道:“母后有头绪么?”

陈太后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开口道:“这话我问陛下才对,陛下近来是不是又在惹是生非?”

宫廷失火其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往往也有迹可循。

陈太后的记忆中,先帝支持开海的那两年,宫里常有失火的事。

如今被皇帝隔绝了内外,她也不知道外朝是不是有什么大事,但……从前次高拱离京,内阁非要见她一面来看,外朝对母子二人的关系,恐怕是没往好的方向猜,若是她昨夜被烧死在宫里,皇帝必然也得吃上好一个麻烦。

所以,与其说是冲着她来的,不如说是皇帝惹的麻烦。

恰在此时,李进从暖阁外走了进来:“陛下,太后娘娘,外朝众臣听闻慈庆宫失火,特遣人来慰。”

朱翊钧目光一闪,啧了一声:“好快的消息!”

他停下了揉按的手,朝陈太后开口道:“母后,让孩儿处理罢。”